“想说爱你不容易”
——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生物组 苏正松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力调整,力图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如果这次课程改革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落实到位,我国基础教育面貌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回归,学校和课堂、教师和学生,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活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兴奋、喜悦之余,却又生出一些担心。冷静地审视时下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审视我们学校为应对高考制定的教学方案,审视当今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对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我想说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理由如下:
第一,现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仍然是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作用微无其微。如此一来,以高考成绩、上线人数、平均分、上重点大学人数等来衡量一个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劣的现实存在就决定一个学校只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为应对高考疲于奔命,学校的工作中心就是高考。而现在的高考命题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考试离开课本,离开教学,偏、难、怪等(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试卷),以致老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堂而皇之的说法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殊不知老师和学生所做的工作几乎是在为提高应试技巧各尽所能。以语文为例,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现在的高考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作家考高考语文试题不及格就是一个极有讽刺意义的例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学生又怎能顾得及素质教育呢?所以,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以改革现有的高考及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为前提,这一关键因素得不到解决,再好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二,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即教学不仅仅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认识和要求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并没有错,可是与此次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材我以为又是出了问题。以理科科目为例:教材删除了很多内容,隐去了要探究的结果和结论,甚至条件也不告知。谓之为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地域发展不均,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差很大。这样教材就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无穷的困难,条件好的学校尚且能应对,条件差的学校将会无所适从,这样的条件下老师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理念将无法实现。所以,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除了要改革高考制度外,也必须有合理的教材,而不能只有一个“简”“删”字了得。
第三,还能批评学生吗?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要以激励、表扬为主,要以人为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与此相适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就会出台相应的措施,不能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否则视为教学事故。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以自我为中心、脆弱、自私、意志不坚定等不足。在学校如果一味的采取表扬,淡化甚至忽视他们的错误,是否会助长他们的这种不良习惯呢?
第四,竞争激烈,就业困难,大学设置专业不合理,出现有高学历的人工作不如低学历甚至没有学历的等现象,导致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在这样的形势下,可以说,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是可行的,对于普通的学生或者说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上很被动,何来的主动学习?何来的主动探究?而这样的学生是占多数的,新课程改革当然不能忽略这些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正确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实施这样的教学理念,但如果不考虑当前的现实问题,不解决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矛盾,急于求成,势必这一轮的教学改革会流于形式,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