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作者通过叙写家庭琐事来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掌握文言词语“置、顾、洞然、抚、而、过、殆、归”等词在本文中的意义;学习课文以小见大即通过写小事来表达内心深切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通过叙写家庭琐事来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教学难点:领悟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其书斋“项脊轩”简介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拜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归有光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他反对拟古,从文章形式着眼,但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项脊轩”,归有光书斋名。其名由来说法有二,一是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他的书斋,有追念祖先之意。一是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义为“记”。
二、正音
修葺(qì) 垣墙(yuán) 突兀(wù) 啄食(zhuò) 狗吠(fèi) 庖厨(páo) 栖息(qī)
老妪(yù) 奴婢(bì) 先妣(bǐ) 呱呱坠地(ɡū) 叩门(kóu) 门扉(fēi) 姊妹(zǐ)
枇杷(pípá)
三、朗读课文
提示:分段进行齐读、指名朗读、示范读、媒体录音等;注意体会文章情感,读出文章的悲喜情绪。
四、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1.选段翻译。
2.选句翻译,着重选带有“洞然、抚、而、过、顾、置、稍、殆、归”等词的句子。
3.媒体展示全篇译文并略加阅读。
五、课文内容线索梳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六、小组研讨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具体写项脊轩的?
提示参考:通过记叙写项脊轩的小、破、旧、漏、暗。经过修葺以后,变得焕然一新。
2.第二段首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提示:承上启下,紧承上文所写的项脊轩给作者感到可喜,转入下文写发生在项脊轩中的悲事。
3.第三段写的哪一件事特别动人?
参考提示:(允许说出不同的事例,有道理即可)如写回忆母亲一节,通过老妪之口,说出当年母亲的行为语言,写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慈爱,亲切感人。又如写回忆祖母一节,通过写祖母的言行,写出了祖母对自己的深切期望。
4.最后一段,作者说“吾妻死之年所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提示:写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现在已经长如伞盖,睹物思人,令人感伤,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5.课文写及哪三代人?人事有怎样的变迁?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参考提示:三代是祖辈、父辈、儿孙辈;变迁是诸父分家、母亲去世、妻子去世、岁月流逝。作者表达了物在人非的感慨。
6.这篇文章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参考提示:全文一方面写“项脊轩”室内外的特点及其变迁;另一方面写家中琐事,如老妪说及作者母亲生前的言行,大母来看望轩中读书的“我”的情形,妻子归宁返回后传达诸小妹问话的细节,所叙的事都是小的。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作者对温馨的家庭的留恋,以及对逝去的亲人的深切思念。情感表达感人至深,做到了以小见大。
七、课外拓展练习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摆放)
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环顾)
③室始洞然。(明亮的样子)
④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⑤先妣抚之甚厚。(对待)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
⑦大母过余曰。(看望)
⑧殆有神护者。(大概)
⑨吾妻来归。(出嫁)
2.写一段500字左右的短文,记叙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
参考提示:记叙家庭琐事,以小见大,力求做到生动感人。
附: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对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设计:黄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