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版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通过对奇异的梦境描写来体现诗歌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理解本诗结句的内涵,揭示作者极力描绘天堂仙境的真正意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诗歌对梦境的描写和现实有什么联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唐代,其成就达到了顶峰。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是双峰并峙于这个时代的两位伟大诗人,一是风格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是风格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那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首古体诗。
二、正音:
瀛洲(yíng) 天姥(mǔ) 倾斜(qīng) 渌水(lù) 木屐(jī) 訇然(hōng) 霓虹灯(ní) 惊悸(jì)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唐玄宗开元、天宝四十多年间,史称“开元盛世”,这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时期。他怀着“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天宝二年,由于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被任为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正值壮年(42岁)的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同时又受到宦官权贵的谗言攻击,第二年他就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四年(745)年,他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临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酒仙、诗仙。这源于杜甫有一首诗写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他作文时“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其诗喷薄大气;他的出生和去逝也充满传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死时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他的“安社稷,济苍生”远大抱负,始终没能实现。但他却从不消沉,而是通过大量的诗篇表现出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追求。这首诗就是借梦游所见来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四、朗读诗歌,将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
1.朗读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翻译,应准确翻译词语:信、明灭、悸;要注意理解使动用法的词:栗深林兮惊层巅;要弄清重点句子的含义:体现梦境的“一夜飞度镜湖月”,对人生看法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蔑视权贵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内容分析:全诗可分为三部分(每小段一部分)
1.作者告别东鲁朋友,将南下游览天姥山,临行先梦游,因为据说天姥山独具特色,就是他的“梦之由”。
2.既是游,则必见景象,那么梦中的天姥山景象是什么样的呢?作者一路道来,就是他的“梦之景”。
3.由梦中所见景象,触发作者的慨叹,他慨叹什么?联系他所处的现实处境,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慨叹?这是他的“梦之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六、思考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提示】追求个性自由,反抗和蔑视权贵。
2.诗歌的主旨是什么?它和作者所写的梦境有什么关联?
【提示】诗的结句是主旨,被称为“诗眼”。“诗眼”表达了作者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而梦境中的奇异景象,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梦中令人惊悸的场面和诗人梦醒“惊起”与现实是相似的,所以诗人才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愤情绪。
3.诗歌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提示】一是奇异的想象。例如对仙境的描绘,作者是极力把景象写得既多姿多彩,又浩大诡奇。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另外,在写自己梦游时,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
4.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瀛洲”?
【提示】“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七、拓展练习
1.“五岳”指哪些山?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
①熊咆龙吟殷岩泉 ②栗深林兮惊层天
词类活用: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试分析下列李白几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特色:主要从想象和夸张方面进行简析。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附:
【参考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思考问题2分析参考】
李白在诗中描绘的仙境,令人感到惊悸,因此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暗写现实,所以,在“惊起”后,不禁有“安能”之叹。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看尽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作者以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澹澹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再也没有什么“欣喜”可言。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是否在想:这里应该有我的一席之地?但是没有,诗人并没有加入其中,准确地说,是诗人没能加入进去。天上的情景或许就是宫廷的情景。宫廷的金碧辉煌、豪华壮丽,皇帝的排场、权贵的列班,让人感到惊悸。这种情形与诗人描写的天庭仙境是多么相像啊。也正是这样,诗人才立刻“惊起”、“长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的感叹。
这时诗人心情,绝不是有些人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这样的状态,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激愤。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宫廷生活的写照。
(编写:黄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