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率先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物理组 黄德英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广西将在2010年全面启动新课改,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否则,新课程改革将无从谈起。教师,应率先进入新课程。
一、加强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浪潮滚滚面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对新课程理论有足够的理解,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避免不知所措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资料是教师的必修课程,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时,应查阅报刊(尤其是《中国教育报》)、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有关信息、经验、教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一方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其中有很多都是新事物,如学习领域、模块、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分制、教学班与行政班、质性评价、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在学习的同时,形成与现行课程的差异比较。另一方面,要学习新课程的具体做法,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发、校本研究、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有所尝试,否则,将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更新观念
1、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便万事大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更关注是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真正地学会学习,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促成学生正确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快乐地生活,愉快地生活。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
现有的课程评价过多地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并且方式单一(纸笔考试),评价以冷冰冰的面孔出现,使教育变成得急功近利,师生岌岌可危。新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体现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倡导多主体参与,方式多样,突出过程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一切评价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2、从“整齐划一”到“个性张扬”
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等全国一个标准,不得越雷池半步。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一个模子里锻造出的标准件一模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完全没有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无法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志向,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课程空间里遨游,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得到长远的发展,从而造就富有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从“课堂”到“生活”
传统课程将学生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把学生刻板在课堂之中,把课程抽象为几门课程和几本教材,将学生囚禁在狭窄的课程空间里,忽视了课程与人类赖以自下而上的活生生的世界,严重脱离生活。课程的结果只是将课本知识“转移”到学生的脑子里,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无法将知识“内化”为真正有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传统课程的实施常常将学校变成了学生“不受欢迎”的地方,学习成了单调乏味的做题,所学知识很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关注自然和社会,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增加了世界先进文化和尖端科技的介绍,使学生在与多元文化文化的对话中走向世界,让学生站在世界历史和文明的高度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
4、从“分科”到“综合”
传统课程实行分科教学,界限分明,各学科孤军奋战,不相往来,人为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多学科性的,仅用单一门学科的知识很难应对。同时,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常出现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分科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学科综合,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顺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转变角色
1、由“教师”变成“导师”
教师要由“教”变“导”。教,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容易使教师忽略学生的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存在。其实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即引导、疏导、指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课程控制者、支配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教师角色由“教师”变成“导师”,由“支配者”变成“合作者”,甚至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2、由“传授者”变成“顾问”
教师不再是现有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应该以“顾问”的方式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如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的学业计划,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等。
3、由“教书匠”变成“研究者”
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出现、新的教学手段等等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以满足教育的需要。同时,校本研究、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等等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质的教育需求,也需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因此,教师需要强化科研意识,学校要努力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
四、提高素质
1、完善知识结构
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及时更新。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增加跨学科综合知识。新教材强调课程综合化,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而传统师范教育体制培养的教师在素质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综合性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综合的意识,掌握科学综合的方法。
拓宽知识面。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进一步加强,还要学习课程开发、职业生涯规、学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教师的交往能力仍有待提高。
2、提高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的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共同的教育目的和其他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一起工作,来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及结果分析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兴趣、能为地方服务的课程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教师树立创新精神,大力探索创新的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投入,努力学习,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转换角色,提高素质,率先进入新课程,以领跑者的姿态迎接新课改浪潮的到来。